close

摘自  楊照  20080724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mclee632008/articlemid=478&prev=508&next=446&l=f&fid=13&sc=1

 

故事是人類最原始的衝動之一,故事也是人類理解週遭世界,最初的手段。在論理、分析能力充分發展之前,面對新鮮、陌生、帶來最大恐懼與最大喜悅的環境,人只會用故事來幫助自己應付。


怎麼會有山有水,有空間有時間?不可能了解大爆炸理論,不可能挖掘研究地層資料的人,就說故事。
一個熟悉的故事說:


「起初,神創造天地。地是空虛混沌,淵面黑暗。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。神說要有光,就有了光。神看光是好的,就把光暗分開了。神稱光為晝,稱暗為夜。有晚上有早晨,這是頭一日。」


這個古猶太講的故事,藉著『聖經』一路流傳下來,流傳了幾千年。


另外有一個故事,也是關於光的起源的,則是住在北極圈的伊紐特人說的。他們說世界剛形成的時候,有一隻烏鴉再尋找啄食掉落在地上的豆子,牠找啊找,找得很辛苦,心裡便想:「這世界上如果有光,可以看得到地面上的豆子,那麼啄食起來就簡單多了。」烏鴉很認真地想啊想,結果世界就充滿了光亮。


都是解釋之所以有光的故事,光是同樣的,但透過不同的故事,光與人,世界與人的關係就變得不同了。讀『聖經』的人感謝上帝,崇拜上帝,相信烏鴉故事的人,卻因此對於期待、希望,具備高度信心。只要我們衷心期望,就會有莫名的力量實現我們的期望,這就是光,這就是烏鴉與光的前例明白顯示的。


即使人學會了論理、分析,不再需要這樣的故事幫我們解釋世界的因由,故事都還像有了自己的生命般,換不同方法繼續影響我們的心情與信念。


伊紐特人的烏鴉故事被寫入法國猶太裔作家西蒙娜.薇伊(Simone Weil)的書中,在黑暗的大戰時期維持信念:「如果真的希望、期待和祈願,只要真的如此寄望,那麼所持有的希望中將得以實現。」紀錄了這個故事的書,二十多年後被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讀到,那時他的兒子,一個腦部先天殘缺的小孩剛誕生,極度悲觀中,大江健三郎受到了簡單烏鴉故事極深刻的衝擊。


大江衝動地跟自己的母親說:「孩子就叫烏鴉吧,我想好了。大江烏鴉就是你孫子的名字。」母親氣得轉頭就走,不跟他說話。還好,第二天,真的要去戶籍事務所登記了,大江健三郎改變主意,把兒子叫做「光」。


大江光雖然腦部受損,智力發展不完整,但既然叫做「光」,父母就把自己當作那在地上啄食豆子的烏鴉般不斷地期待、希望。後來,父親發現大江光對於鳥叫聲有格外敏銳準確的反應,從而讓大江光接觸音樂,別人眼中的智障遲緩兒,慢慢成長為具備特殊能力的音樂家,不只作曲也能上台指揮樂團演出。
烏鴉的想望,真的叫喚來了光,不必回到世界初創的上帝心情裡,也能有光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fkkk 的頭像
    chfkkk

    向陽之透徹的葡萄樹

    chfk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