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摘自 經濟日報 李淑慧 20090904
投資人小心
.匯兌風險
.流動性風險
.信用風險
.市場風險
金融海嘯後,雙元貨幣取代連動債成為銀行熱賣商品。金管會3日提醒投資人關於結構型商品的四大風險,呼籲投資人避免將資金集中特定商品,以避免市場波動造成損失。
目前金管會正訂定銀行銷售雙元貨幣等結構型商品的管理辦法,很可能比照連動債,要求銀行落實認識客戶原則,先區分客戶為專業投資人或一般投資人,且銷售過程要錄音、錄影和充分告知風險。相關規定將在本月底前公布。
市面常見的結構型商品有三種,分別是與匯率相關、與股價相關和與利率相關,雙元貨幣就是與匯率相關的結構型商品。
金管會指出,雙元貨幣的組合式商品,投資人購買時需承擔到期轉換為另一貨幣的匯兌風險;其次則是流動性風險,主要是投資人如在商品未到期前贖回,無法得到約定的保本比率,還付違約金及手續費。
第三項是「信用風險」,如果銀行因財務體質惡化而無法給付投資人結構型商品本金或收益,投資人將產生投資損失;第四項是市場風險,即投資人可能因商品走勢不如預期而虧損。
金管會指出,結構型商品不是存款,而是高複雜性、高風險的金融商品,商品投資報酬率愈高、投資風險也愈高,投資人如果對結構型商品未充分瞭解,便不應購買。
(本文結束)
編按:其實雙元貨幣的本質是,[賣出選擇權],所以也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一種,但銀行不會跟你說那麼多,賣你商品的理專大多也搞不清楚。所以請衡量自己的狀況後,再決定是否投資。
全站熱搜